我不止一次的听到别人抱怨:为什么中国市场容不下旅行车呢?言语中带着困惑、愤懑,甚至哀怨。如果时间充裕,我一定会用感同并深切同情的态度去做出回应:旅行车的时代在中国还没真正开始,就已经临近结束了。我的这种悲观论调是需要解释的,所以我才会说“时间充裕”这个前提。
首先,我发现一个事实是,钟情于旅行车的多数是有“欧洲情结”的,要么经常去欧洲出差,甚至是曾经在欧洲长期生活过,至少也是对欧洲本土汽车文化烂熟于心的。因为曾经遍及欧美的旅行车,今天也就是在欧洲“硕果仅存”了。也就是说,这些旅行车的粉丝喜欢的不仅仅是一种车型,而更是一种情怀。
那么,为什么欧洲人这么喜欢旅行车呢?在十几年前我和一位旅居的华人交流过,她是一名家庭主妇,平时经常开的一辆车就是欧宝Omega旅行版,她说这车很实用啊,街坊四邻家家都有一辆这类的旅行车。归纳一下就是:家庭生活需要一辆有一定空间的多功能车,而旅行车就是最早被汽车制造商发明出来的多功能车,并被欧洲人一直延续使用下来;至于欧洲人为什么不用市场后来逐渐盛行的minivan和SUV,除了道狭窄、停车空间小等技术原因之外,欧洲人传统守旧也是主要影响因素。
中国是新兴市场,汽车大规模进入家庭才不过是近二十年的事,讲面子的消费者喜欢三厢轿车,重实用的消费者选择就多了:最高端的豪华SUV目前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就是中国;最低端的多功能车就是“微面”,单五菱一家每年就是百万辆的规模;中档消费早就是各种城市型SUV的天下了。
既然如此,旅行车在中国流行不起来就没什么委屈的了,市场不存在“补课”,我们本就没有传统,当然无旧可守。
狭义旅行车和广义的适合旅行的车
去年夏天朱熙在和我聊天之后写了一篇专题文章,其中详尽列举了旅行车的各种名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翻来回顾一下。这里我要说的是,具有悠久传统并被欧洲人坚守至今的旅行车起初并没有这么“高大上”,它的通用名称station wagon如果直译的话更贴切的叫法是“接站车”——我大学时候的老师就是这么教的。而“旅行车”这个名字本身,就体现出我们对它的态度是比较仰视的。须知在上世纪十年代街上只有偶尔一见的桑塔纳旅行车和标致505旅行车时,它们并不拥有这么雅致的名字,相信“大桑塔纳”的称呼可以很多人的记忆。
那时候的旅行车基本都是特种用途的公务车,谁还会费心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现在可不一样了,市面上能见到的几款标准的旅行车,比如这次参与我们试车的斯柯达速尊、大众迈腾旅行车和奥迪A4 Allroad都是原装进口,市场定位都略高于同车型的三厢版,自然待遇就有天壤之别。
就连“旅行”这个词本身都透着一股高端的气质,现在人家出门儿都叫旅行,夕阳红双卧零团费那种才叫旅游呢。现在小资们热衷提倡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换成“旅游”不得节操碎一地?所以感谢和者吧,让旅行车拥有了这样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并继续营造着小众化的阳春白雪形象。
我倒觉得,如果真的去诠释旅行这种生活方式的话,有不少车型都能胜任,比如这次我们借来的另外两款车:大众CrossGolf和沃尔沃V40 CrossCountry。甚至我们这次选题原本还想借来SUV、美式大皮卡和公旅行版的摩托车,只是后来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制约而作罢。
传统旅行车的坚守和变通之道
欧洲人喜欢旅行车当然不是为了怀旧,就和欧洲人喜欢两厢掀背小车不是因为穷、喜欢悬架硬不是因为自虐一个道理,这很大程度是取决于他们那里的用车。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会去欧洲开车,我对欧洲人如此强调车辆操控性能的缘由感同,往往在国内仅够单行的狭窄山在欧洲却是标准的双向道,肩白线、中央黄线一应俱全,大家开得还飞快,技术不行或车不给力的真要捏一把汗。旅行车可以在提供了大空间多功能性的同时,依然保留轿车的低重心和操控性能,这样的传统真不是由“外貌协会”决定的,驾驶习惯、道条件、车辆性能等等内在因素才是旅行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斯柯达速尊
所以欧洲厂商的旅行车产品从来就不嫌多,登峰造极的例子是当年高尔夫有一个旅行版,同时宝来也有个旅行版!现在厂家没有这么了,但是我们借来的这三款中型尺寸旅行车其实也是一奶的三兄弟:斯柯达速尊、大众迈腾旅行车、奥迪A4 Allroad来自于相同的技术平台,尺寸略有差别,迈腾轴距最短,只有2712mm,速尊居中,是2761mm,A4最长,达到2805mm;装备的是相同的EA888系列直列4缸涡轮增压发动机,排量一样都是1984mL,调校从低到高分别是速尊147kW和280Nm、迈腾155kW和280Nm以及A4的165kW和350Nm,匹配的变速箱除了奥迪是用7速双离合之外,前两个都是6速双离合;三款车的价格也形成了明显的阶梯状差别。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