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百姓心声> 文章内容

百姓心声记录家国变迁抒写百姓

※发布时间:2013-10-5 11:35:57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新春走基层”,是本报每年春节前后刊出并精心打造的传统栏 目。今年从1月28日起,本报再次组织“新春走基层”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伴着春运启动的汽笛,本报记者分赴祖国大疆南北,或行进在上,或深入到基层,走进百姓中间,真实记录各地学习贯彻的新举措、新思;倾听基层群众的所愿、所盼,用身边人、身边事讲述“中国故事”、解读中国梦想;听真话、写实情,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报道。该栏目以丰富的内容,开阔的视角,新颖的形式,创新的表达,为广大读者奉上了一份特殊的新春礼物。

  营造喜庆气氛,成为春节期间版面主角

  据统计,从1月28日到2月20日,本报“新春走基层”栏目共刊发53篇、照片30幅、图文报道12组,其中,在一版刊发15篇、照片3幅、图文报道3组。栏目报道在总体架构上体现出较强的策划意识,春节前的铺垫预热、节日期间的精彩及节后对相关话题的持续关注,包括与该栏目相关的“两节探访?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欢乐详和迎新春”等应时性栏目,既一脉相承,连贯性强,又有张有弛,收放自如。特别是从大年廿九到正月初八,该栏目为版面贡献21篇,照片7幅,图文报道7组,撑起了节日期间的版面,成为春节报道的主角。内容上,有衣食住行等服务保障方面的信息解读,也有各族群众欢乐过大年的生动场景,有对节日中坚守岗位的劳动者的问候和祝愿,也有节日期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和提醒,总体基调喜庆详和,契合了春节欢乐热闹的氛围。

  如2月9日4版,在“关心群众冷暖 欢乐过节”的大红栏题统领下,5篇简短的消息和三幅迎新年的照片,组成了该版的视觉中心,《电力 整改线亮堂过年》、《山东乳山海岛村 节前抢通电视》、《郑州火车站 温馨接力温暖回家》、《上海 监测物价稳中有降》、《福建福州 协商机制平抑菜价》,每篇文章只有200来字,但生动反映了各地为做好节日保障所付出的努力。三张照片分别反映了南昌铁局举办的“中国梦、井冈情”列车晚会、广州迎春花市和山西农民迎新年的场景,照片色彩艳丽,画面生动鲜活,提升了迎新年的热烈气氛。

  选取百姓视角,反映劳动者的真实感受

  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比较突出的特点是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用百姓视角,谈百姓感受,其中有对节日期间坚守岗位的劳动者的赞颂,有生活改善带给群众喜悦心情的描述,有农民工艰辛回家的追踪记录,原汁原味、贴近性强,讲实话、说真情,体现出本报在改进文风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如2月4日一版报眼的《“绿皮车” 回家》和2月7日6版的《随农民工骑行返乡》,两组图文报道,记录了记者伴随农民工返乡的历程,用朴实的语言,对一上的艰辛作出细致描述,像《“绿皮车” 回家》中:“从1990年就在外闯荡的李东民,有一次他从徐州站坐火车去打工,几次签转,都是站票,4天才到,到时腿都站肿了,20岁的棒小伙硬是休息了4天才能干活。”“上车的人们手提肩扛,平均占地儿就大,记者也挤出了一身汗。第一站就有点超员,1696座的车进了1930人。”《随农民工骑行返乡》则以日记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13个多小时、500多公里行程中的每个细节:“7:13 福州闽穗加油站。100多辆摩托车已经来到这里免费加油了,这里还为大家预备了免费早餐、热姜糖水等。雨小了些,但起薄雾了。吃完早餐,我们正式出发了。”“徐仙辉夫妻俩由于中午爆胎,所以一直落在整个车队的后面。结果走着走着,他们的摩托车又爆了一次胎。一直到18:30,他们才到了闽赣交界。”“22:15 南丰县太和镇杭山村。走完县道走村道,走完村走山,走完山车子便走不动了。坡太陡、坑太深、太滑。徐仙辉的父亲打着手电,把我们一行迎进了门。”语言朴实亲切,注重细节描写,使人有深临其境之感,让读者在为农民工的不易发出感叹之时,也为记者的亲历之举喝彩。

  注重以小见大,增强报道的深度与厚度

  “新春走基层”报道,一般很容易作成应景文章。蜻蜓点水式的采访,往往被版面的热闹气氛所;居于表皮的居多,有深度有思考的文章难寻。这也是“新春走基层”栏目应着力解决和实现创新的难点。可喜的是,今年该栏目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春节期间,本报地方分社和编辑部派出记者30多批次、110多人次,参与“新春走基层”活动。他们带着感情采访,带着问题调研,不仅注重报道效果,真实反映群众的所思所盼,还在积极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上下气力。其中许多报道以点带面、以小见大,通过小视角,解读中国的发展成就,剖析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探求有效解决问题的径,有思想,见深度,成为此轮栏目报道的突出亮点。

  如1月30日6版《农民合作社 期待迈过三道坎》一文,对全国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发展难题进行了调查,针对贷款难、青壮劳力少、运作不规范等制约发展的瓶颈,听取合作社社员的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问题在全国带有普遍性,社员的期待揭开了这一生产形式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

  又如2月5日的《鱼米之乡忧鱼米》一文,通过对苏州多个村镇的探访,反映了鱼米之乡 “种房地产”、“种P”与种水稻的利益角逐,对当地确立的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区的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体现出较强的示范作用,对一些地方唯P是瞻的过度开发行为发出警示,具有较强的引导力。

  再如2月8日“两节探访?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栏目刊发的《海南省海口市 环卫工有诉苦的家》,介绍了本报记者的相关报道促成当地及有关部门开展慰问一线环卫工人、“一对一”帮扶等系列活动情况,进一步促进了环卫工人家庭就业、提高节日加班补助、减轻节日劳动强度等实际困难的解决。

  还有2月9日的《文化室致富》,介绍了四川甘孜白玉县藏乡村文化室的建设发展,生动剖析了文化建设使当地群众面貌发生的巨大改变。这篇文章,看似报道一个乡村小地方文化建设的点点滴滴,但它折射出中国大地上文化复兴的脉动和中国迈向文化强国的步伐,小中见大,提升了报道的思想深度。

  此外,还有2月5日6版《记者走进松堂关怀医院 生命的终点需要温暖》、2月8日6版《“一元钱公寓”调查》、2月10日4版《三亚蛇年春节 行增多 团队游遇冷》等,这种用个案折射大背景、以小事例映衬大发展的写作特点,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也拓展了新闻主张的广度和渗透力度。

  雅培召回风险乳粉今年最强高温来袭李天一首个者亚马逊购邮报解放军晋升18名中将乐山原副市长领导怕热拒下车男子队被打身亡中国人在菲采砂百年老桥被盗英女王欲传位给孙子国人在朝鲜遭毒奶粉流入中国招嫖门4院长道歉被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