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百姓健康的生活
——贵阳市空气污染整治工作
但凡上了年纪的贵阳人应该还能清楚记得,20多年前贵阳城区,不论家庭还是街头排档,不论企业还是单位,不论是炒菜做饭,还是取暖供热,都是直接使用原煤散烧,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烟尘直接排放。当时的贵阳城区空气质量,有人曾用“遍地黑烟四起,空气呛人,不见蓝天白云,雨水可以制酸”四句话来概况。
贵州省科学研究院李启泰研究员作为贵州省大气的权威专家,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贵阳市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他介绍说,当时贵阳市空气污染的原因在于能源供给方式主要是煤炭,而贵州省出产的煤炭含硫量很高,工业、生活采用燃煤为能源直接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较高。同时,城市的空气质量还与地理、气候及气象条件有着密切关系,贵阳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城市地形是一个类似“盆地”形状的封闭地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上冬季风速小、空气流动少的气象条件,容易造成比较严重的空气污染。
因而,治理城市空气污染,让广大市民能够重新呼吸上清新的空气,成为了多年来贵阳市委、市的重大责任。
贵州省环保厅副厅长姜平介绍,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被扣上了酸雨城市帽子的贵阳,启动了“中日环保示范城市项目”,开始着手改变城市能源结构,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十多年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2007年以来,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贵阳市委、市狠抓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持续开展污染来源分析和整治,切实改善空气质量。围绕居民生活、企业生产和机动车运行等三大类废气污染源,持续开展煤气工程、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污染企业关停搬迁及污染治理,以及机动车尾气整治等一系列以治本为主,标本兼治的大规模城乡空气污染整治工程。
李启泰说,十多年前,每到七八月份盛夏时节,贵阳市宝山北上的法国梧桐树是一片。那是因为法国梧桐树是最好的二氧化硫生物检测器,如果空气当中二氧化硫浓度高了,法国梧桐树的叶子就黄了。现在你们七八月再看看宝山北的法国梧桐,那就是一片苍翠的绿色,这说明贵阳市二氧化硫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生活污染治理
2002年前,贵阳城区空气污染主要以煤烟型污染为主,污染源除工业企业外,主要就是广大市民日常生活用煤产生。因此,改变市民用能模式,普及使用清洁能源成了治理贵阳城区空气污染的一条重要治本之。
建设气源、铺设管网,居民做饭取暖“煤气化”。1988年,贵阳市正式启动煤气工程建设,并于1994年实现向市区供气,城区居民做饭炒菜正式实现“煤气化”。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到2011年底,贵阳市共建成焦炉4座、煤气发生炉10套、煤气储配站3座,以及中、低压煤气输配管网2500公里,日供气能力达到100万方;全市燃气用户数达68.5万户,用气人口约232.9万人,全市气化率95%,中心城区气化率达98.5%。
修沼气池、建新农村,村民也能用上新能源。2000年开始,贵阳市累计投资4亿多元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22.42万余口,基本全面覆盖全市农村宜建池户,占全市总农户42%,年处理污染物270余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900余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