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中秋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福州的林先生又被堵在了下班途中。虽然早料到会堵车,但半个多小时动不了几步的等待,还是让他焦躁不已。“楼越盖越漂亮,广场越修越大,怎么就是解决不了堵车的问题?”林先生很疑惑。
交通拥堵、逢雨内涝、垃圾围城……正在成为中国城市的通病。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一片高楼林立、光鲜亮丽背后,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水、电、气、热和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9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将“民生优先”作为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原则。这场加强城市基建的风暴,将给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为“城市病”开出药方
城市和人一样,也会病。快速的城市化,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在福州工作的小李在2011年知道了什么叫“城市内涝”。当年,“到城市看海”成为流行词。“瞬间淹没,四处汪洋。现在一下大雨,我都不敢出门。”那种场景让她想起了1998年的特大洪水。
回想起2012年“7·21”大暴雨,从业者齐先生仍心有余悸。“连首都的地下排水系统都如此不堪一击,其他城市可想而知。”他认为,一场大雨,出在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方面严重落后。
数据显示,2008年~2010年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其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此外,还有常提常新的交通拥堵。“首都,首堵,全国人民都知道。这不是笑话,值得深思。”在齐先生看来,作为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最前的,超级拥堵、空气污染和排水不畅等,让市民感受到的不是城市生活的便捷而是烦恼。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1%,而且每年以1%的速度在增长。2030年将会达到70%的城市化率,10亿人将居住在城市。面对这样庞大的人群,城市,如何让生活得更美好?
《意见》为“城市病”开出了药方。这也是自以来,首次以国务院的名义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文。除直接面对“拉链马”、“逢雨内涝”、“垃圾围城”和“交通拥堵”四大城市病,提出规划性解决方案外,《意见》还要求加强城市电网建设,加强生态园林建设,到2015年,设区市城市至少建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水、气、电等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防灾避险公园。
更加突出改善民生
《意见》最引人注目的是提出“民生优先”的基本原则。这四个字反映的是观念上的根本转变。
此前,面对种种难题,各地也积极应对,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在种种努力下,一些问题变成“年年说解决,年年未解决”。
在专家看来,这其中固然有投资不足、规划不当、规模偏小和标准偏低等技术层面的原因,但更折射出在回答“城市为谁而建”问题时的偏差。
“城市地上的建设让政绩一览无余,能引起更多关注。而排水管网等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隐蔽工程却很难让有关部门用心。”杭州市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王国平指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城市管理者长期“重面子轻里子”,注重显性工程、轻视隐性工程,使城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认为,“城市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是城市的主体,公共基础设施也理应为群众。如果不是民生优先,而是形象优先,就会大量浪费财政资源。”
广州的林先生表示,如果说交通拥堵、垃圾围城还只是影响到百姓的生活质量,那么,“吃人的井盖”、“坠落的电线”等,已经危及到了安全。因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否解决好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意义重大。
在这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民生优先”成为贯穿始终的。《意见》明确要求,优先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提出了具体时间表。专家评价,这一系列要求找准了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意见落地难在资金
尽管如此,有专家依然提出,“民生工程”往往是说起来优先,做起来排后,特别是与一些对财政有贡献的“投资项目”相比,一些地方容易“雷声大、雨点小”。当前经济下行、财政吃紧,需要的不仅是作为顶层设计的意见,更要扎扎实实的“末端治理”,包括各级机制性的投入、推进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的。
虽然《意见》提出,中央财政将在预算内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对于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大部分的资金还需要地方想办法。那么,钱从哪儿来?
《意见》提出,在保障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与运营。
“这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将向市场,能够由民间资本做的,就将其拉进来,而不再由大包大揽。”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表示。他同时强调,应该在引入民间资本的过程中严格资质审核,规范招投标程序,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浙江财经大学校长王俊豪,尽快出台规范性文件,制定推进投融资体制的总体规划及实施细则。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资产收购等方式直接参与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空间相当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表示,简单测算一下,像这样的大城市需要投资的领域很可能需要上万亿元的投资,加上其他众多的城市,中国未来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恐怕有上百万亿元。这么庞大的投资当然不可能一挥而就,它主要是受到财力的约束,因此只能一步一步来。
“注重的不是城市华丽的外在,而是实实在在的安全与幸福指数。虽然解决这些问题,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现在有了一个值得期待的开始。”林先生说。
作者: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