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百姓健康> 文章内容

县级医院“坐地升级”百姓健康“触手可及

※发布时间:2013-10-26 14:31:14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新华网10月24日电(吕诺、严瑜)家住广东省惠东县的刘先生患了鼻息肉,跑到广州的三甲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奔波劳累花销大。就在他为再去广州做手术打怵时,病友告诉他:这个手术在口的惠东县人民医院就能做,做得还挺好。

  在“口”就能看好病

  以前,像息肉切除这样的基本手术,惠东县人民医院根本无法开展。医院连绩效工资都发不出来,人才纷纷出走。

  县里居民对这样的医院不太信任,但凡需要开刀,都选择去广州等地的大医院,病人和家属备受,费、食宿费都是不小的开支,复诊也十分麻烦。

  随着医改步伐加快,这家医院硬件设施明显改善。2004年起,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惠东县人民医院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大医院专家到县医院坐诊,挂职专科主任,帮助各专科建设,开展远程医疗会诊,输出医疗技术和管理;县医院医生去大医院学习,学以致用,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能力。

  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帮扶下,惠东县人民医院增设了新生儿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普通外科、耳鼻喉科、消化内科等专科长足进步。

  “在2007年,我院就购置了腹腔镜手术设备,但一直没人敢上手术台。”惠东县人民医院院长刘亮说,“在中山一院专家示范培训下,我们已经掌握技术要领,腹腔镜手术今年将超过200台。”

  刘亮介绍,目前惠东县人民医院已经能开展腹腔镜下阑尾切除、胆囊切除、胃穿孔修补、肺大泡结扎、甲状腺肿瘤切除等手术。对老百姓来说,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在口治疗,看病方便多了。

  让“倒”正过来

  在大力推行下,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医保覆盖率超过95%。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广大基层群众有了初步的医疗保障,千余家甲等医院的医疗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具备或接近国外同类医院的水平。可以说,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初步有了的“塔底”和“塔尖”,但是缺乏“塔体”,即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相对技术差、威信低。

  他说,中心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小医院门可罗雀,我国就医结构呈“倒”的异常状况。基层群众看病千里奔波,加剧了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钟南山认为,吸引广大群众到基层医院就诊的关键,是提高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和技术水平,这应是三甲医院参与医改的主要任务。

  为调整医疗资源结构,解决农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2009年《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

  “东西部地区医院省际对口支援”、“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县级医院医师培训项目”……近年来,对口支援作为一项制度安排不断深化,多方位多层次对口支援的格局基本形成。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王羽介绍,目前,全国1292所医院与2673所县级医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协作关系。城市医院选派了14万余名医务人员到县级医院常驻工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县级医院高水平人才匮乏的状况。

  “我院2012年门急诊460万人次,其中广州本地的患者不到三成,大量患者远道而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谢灿茂说,“我们帮扶基层,带好一所医院,培育一批人才,就能一方百姓。”

  把“输血”变成“造血”

  “经过多年努力,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使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王羽说,“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了《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方案(2013-2015年)》,将以提升县医院服务能力为主线,统筹安排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

  王羽说,按照工作方案,到2015年,要使全国近2000个县(县级市)都有1所县医院与城市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30万人口以上的县至少有1所县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提高县医院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及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县医院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正在成为提升县医院能力的长期有效手段。谢灿茂介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努力把“输血”变成“造血”,为基层医院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探索因地制宜采取科学的帮扶形式,例如,派中青年专家到基层医院挂职副院长,派专家团队进驻基层医院等。

  谢灿茂说,三甲医院应该公益性,发挥龙头作用,实现与二级医疗机构互动互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利、低廉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