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月25日电(记者潘清)咳嗽打喷嚏时该如何处理?药品上的“OTC”是什么意思?怎样对煤气中毒和触电人员进行急救?上海专业机构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追求健康生活的同时,百姓在治病防病、食品安全等方面尚存在不少“盲区”和“误区”。
近日举行的第25界上海市健康教育周开幕式暨第22届解放健康讲堂上,上海市健康教育所发布了2014年上海市健康素养监测结果。
在面对“咳嗽、打喷嚏时正确处理方法”这一问题时,55.6%的市民错误地选择“用手直接捂住口鼻”,只有27.2%的市民能够正确选择“用手帕、纸巾或胳膊肘弯处捂住口鼻”;
41.0%的市民不知道“国家免费提供抗结核药物”;12.2%的市民误认为“共同使用马桶”会传染结核病,只有19.1%的市民知道结核病通过“打喷嚏、咳嗽、大声说话”可能传染他人;
97.8%的市民知道“食品标签上须注明生产日期和保质期”,88.4%的市民知道过期食品不能吃。但与此同时,仍有8.8%的市民不知道病死禽畜不能吃;
当问及“OTC”所代表的意义时,24.7%的市民误认为是处方药标志,3.5%的市民误认为是保健品标志,36.8%的市民表示不知道。正确选择“非处方药标志”的市民占比仅为35%。
而在安全与急救方面,39.8%的市民未掌握“呼吸、心跳骤停伤病员应急处理”方法;31.6%的市民不知道抢救触电者时不能用手去拉触电者;23.3%的市民不知道抢救煤气中毒人员应先将其移到通风处;14.3%的市民尚未掌握正确的火灾逃生方法。
对于健康“四大基石”,即“适量运动、合理营养、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前市民认知率均高达八成以上,但选择“心理平衡”的市民比例不足六成。
受邀登上解放健康讲堂的阳明大学药理学教授潘怀表示,科学合理的饮食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但在饮食方面,百姓仍存在不少误区。
潘怀举例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的每日钠摄取量从2400毫克修正为2000毫克以下,相当于5克盐。但“每天摄取的盐分应该越少越好”的观点却并不正确。牛奶向来被认为能够补充钙质、强化骨骼,但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饮用大量牛奶并不能防止骨质疏松,每天喝超过3杯牛奶甚至可能提高死亡风险,原因是牛奶当中某些醣类会增加发炎和氧化压力的风险,进而损害人体细胞。
多喝骨头汤能补充钙质,有痛风病史的人尽量不要吃豆制品,饭前吃蔬果可以减少正餐热量摄取……这些耳熟能详的所谓饮食知识,或并无科学依据,或被医学研究否定。潘怀等医学专家提醒,这同样是健康生活中需要避免的误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