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子女教育> 文章内容

杨浦区为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教育筑起一方温暖家园

※发布时间:2013-3-30 10:14:42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跟随父母从老家来到上海,进入陌生的班级,身边是陌生的同学,一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无法迅速适应新,以致孩子学习力不从心,学得很累成绩却不理想。

  孩子们需要关怀,更需要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在区教育局的下,杨浦区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教育工作课题研究协作组于2009年10月挂牌成立,将17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超过50%的学校集中起来,协作共研,智慧共享,700多个日子里不断探索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用爱为孩子们筑起一方温暖家园。

  种好孩子们的“”

  “人的心灵状态,往往决定着人的生命状态。”为了种好“”,让孩子们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区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教育工作课题研究协作组不断进行有益尝试。

  “‘不想打工,不想像爸妈那样去卖菜,长大了要赚大钱。’通过前不久的一次征文,我们发现学校中有这种想法的孩子并非个例……”协作组例会上,一位校长的发言引发了大家的深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到大都市,看到了不同于家乡的繁华,“三观”都会有所改变,

  为了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父母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和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学子心理与生涯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学子家庭教育指导”两大区本课程开始孕育。

  从问卷调查到师生座谈,从方案制定到开证,从专家审议到推敲修改,课程方案逐步显露雏形。2010年,区本课程投入试点,讲义、教材同时开始编写。试点过程中,区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融入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在多方努力下挂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俱乐部正在筹建中。麦秆画、纸艺、绿色科技、民乐……各协作组校也基于本校实际,开发了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各类校本课程,打造“一校一特色”,让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课程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培养自信。

  教研联合“抱团取暖”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在英语学习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对学习英语存在着畏难情绪。相对于上海本土孩子学前便开始接受英语口语学习的现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英语“零起点”甚至是“负起点”学习成为师生们不得不面对的“坎”。

  在与区教师学院英语教研员多次商议和充分论证后,初中、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英语学科教研联合体”成立。针对英语教学中单词识记、读音、运用等症结问题,教师们共同研究教法,制定出英语学科学习习惯养成内容及要求,分年级逐步落实,同时进行教材统整,开展“三段式设计”研究等。研课评课、打磨课例、梳理经验,老师们认真扎实开展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

  对于英语学习而言,预、复习相当重要。经讨论,有学校家长为孩子添置复读机,并利用帮困基金帮助困难家庭购置,实现了学生人手一机后,老师们利用午间悉心指导学生使用。合理使用复读机的复读、跟读、对比读等功能,对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预、复习质量有很大益处。

  “集聚了大家智慧的力量,许多好方法就在思维的碰撞中闪耀出来。”老师们将教研联合戏称为“抱团取暖”。

  把教育“送”到家里

  2008年底,区教育局对本区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情况进行调研,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基本情况也进行了分析。调查显示,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家庭教育观念十分淡薄,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家庭学习严重缺失。

  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有位教育家曾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协作组学校的校长们愈加坚定:要把教育送到家。

  办好家长学校是“送教到家”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协作组的校长们除了安排各类生动外,还组织开展“日常生活中与孩子沟通技巧”、“孩子的起跑线在哪里”、“穷养和富养的实质意义是什么”等大讨论,家长们畅所欲言,在互动中渐渐接受了“认知规律”、“心理特点”等相关知识,并且表示渴望了解更多。

  “不论这些孩子来自城市或是乡村,我们只想尽我们所能给予孩子们一份适合他们的教育。”协作组的校长们说,要以一颗平常心守望教育,以、热情、与专业为外来务工人员学子带去温暖,为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带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