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纽约大学举办了第七届幼儿园至12年级教育博览会,美国华人家长踊跃参加。华人家长的热情也让华人子女教育的问题再次受到关注。
子女教育陷“围城”
家长心中对美国教育体制既普遍认同,也有所担忧。华人家长琳达表示,她最担心美国弹性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基础教育不够扎实。琳达的担忧并不是个案,很多华人家长都有着相似焦虑。
在美国的张太太就是这样一位家长。她说,她所在社区的美国孩子放学后很多都去户外结伴玩耍、跑跑跳跳,但是自己对孩子却不敢放松,要求他们在家学中文、练钢琴、补算数。
面对的教育模式,很多华人家长都像张太太一样,希望通过中式家庭教育的“施压”来平衡。然而,貌似非常的解决之道,却又产生了更多问题。
国家的父母看重让孩子享受童年,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一门心思学习,与华人父母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迥然不同。相比之下,不少华人的子女认为自己的家长不,甚至心生怨恨。华人家长的良苦用心,虽然提高了孩子的成绩,却流失了孩子的亲情。
意大利欧联通讯社曾刊文指出,在社会,很多华人子女已经无法接纳中国式的家庭教育,这是华人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宽松的西式教育放不了心,而严厉的中式家庭教育又会引起孩子的心理,华人家长面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就像走进了“围城”一般。
文化差异是症结
很多华人选择去海外生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子女的教育。据《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No.1》的统计显示,近年来超过80%的申请人将子女教育作为最直接的移民原因。其实,“围城”处境的产生,正与华人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高度参与密切相关。
有教育专家指出,中教育的最大差异在于家长的参与程度,中国家长比较积极,他们表现好于家长的驱动力在于,希望孩子通过努力学习,日后能够获得较好的职业发展。“望子成龙”的心态无可厚非,却在无形之中放大了对异国教育方式的怀疑,促使华人家长转向中国的教育传统来寻求安全感。
这也反映出文化差异是华人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本症结。
华人家长和子女在文化印记上有很大不同。很多华人父母从小在中国接受传统教育,又在竞争激烈的教育中长大。在他们看来,对孩子严格要求,让他们保持优异成绩,同时多才多艺,常自然的事情。而华人子女在异国文化中成长,对异国的价值观念具有天然的认同。带有中国色彩的华人家长,面对已经去中国化的子女,难免会产生文化上的碰撞。在教育问题上,这种碰撞既难为了家长,也苦了孩子。
贝尔维尤市的蒙女士就面临着这样的苦恼。在她看来,孩子不听话,在中国可以,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打是亲骂是爱”。但到了美国,手一扬起来孩子就要报警。这让蒙女士很不自在。
因势利导最重要
不可否认,华人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有效的,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近日,英国公共政策研究所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英国华人孩子的成绩进一步领先白人和其他族裔。教育专家应提倡更多学习华人父母,注重家庭教育。
然而伦敦Hounslow中文学校学长钟谢润月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中式教育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在于培养孩子自觉学习,强烈的竞争意识容易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劣势则在于,严厉的教育方式并不适用于每个孩子,家长雄心勃勃反倒给孩子造成压力而变得消极。
可见,面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最关键的不在于选择哪种教育方式,而在于寻找教育方式与孩子特性之间的契合点。因势利导才是最终的“突围”之道。
12岁的詹姆斯袁前不久从数百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赢得了伊顿公学高额学金,与威廉和哈里王子,以及首相卡梅伦成为校友。他的父亲表示,孩子的成功在于自己的专注和努力,“我们鼓励他,但不他。”
这样的教育方式值得思考和借鉴。(聂传清 曹德超)
(海外版 聂传清 曹德超)
纽约华人家长热议美教育体制 基础教育不扎实
校园成浪费重灾区 家长教育方式不当成推手
冯俊:用“流动教育计划”解决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姚明谈“星二代”教育问题:做爸爸就别做明星
养育方法PK教育方式 抚养“独二代”矛盾频发
鹰爸教育方式被骂脑残 孩子成绩属中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