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子女教育> 文章内容

中国家庭子女教育较为缺失

※发布时间:2013-6-4 10:41:39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国外的孩子住在南极洲上的简陋的小木屋,中国的孩子住在停泊海上的舒适的游轮;国外的孩子在南极洲上能够花上一个小时与企鹅“沟通”,中国的孩子在南极洲上走马观花地看企鹅、植被;国外的孩子在南极洲上划艇、钓鱼、海水浴,中国的孩子在游轮上查阅有关南极的探险故事……同样是“南极探险”,国外的孩子与中国的孩子竟然有着如此的差异。

  不过,国外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在南极洲安营扎寨,归功于南极目前惟一的民间考察站,爱科-纳尔逊站雅达。他投资建造的南极考察站的主要建筑就是一座小木屋,这个小木屋最多可以供9名孩子居住。目前,已经有来自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的几十名孩子在小木屋居住过,并开始了自己第一次对南极的探险。前不久,雅达首次访问中国,并且欢迎中国的孩子们也能够前往他的小木屋做客。

  作为自然与主义者、职业登山教练员,雅达曾经攀登过欧洲、非洲、美洲、亚洲等洲的名川大山。1989年,他变卖了家产,以此为基本资金,与朋友一同建立起捷克第一个南极考察站:爱科-纳尔逊站。雅达表示,自己筹资建立南极考察站的目的,在于专事南极探险和南极生态,并以此“—绿色家园—影响”的人文。

  中国学者周国平曾经拜访过爱科-纳尔逊站,并观看了雅达组织孩子进行的南极探险。临别时,周国平说,雅达老师这里太了,我不会把孩子送过去送死。

  雅达播放了一段探险的视频。参加探险的5名孩子抵达南极后徒步考察站,途径中国长城站稍事休息,之后来到一处海峡,孩子们分别乘坐两条皮划艇,划行通过1000多米的海域,登岸后方才到达最终的“营地”。在小木屋里,5名孩子各有分工,有的负责观测气象,有的负责打扫卫生,有的负责调制食物……一段时间后,各项工作逐一进行轮换。

  在随后的探险活动中,孩子们还将学会暴风雪时如何垒雪窝、在海边礁石地带如何支帐篷、如何用雪水制作简单的餐食……最令人难以置信的项目,就是让孩子们身着冬装跳入零下2摄氏度的海水里浸泡,之后再脱掉衣服再次入水。面对这样的疑问,雅达说:“这是为了让孩子们感受穿衣服与不穿衣服在冰冷的海水中的不同。让孩子们亲身,一旦落入冰冷的水里穿衣服待的时间要长于不穿衣服的时间。因为穿了衣服落水,贴身的衣服保存了一定体温,能够将海水捂热一点。而赤身落水,则一下子使皮肤温度迅速下降。”

  雅达的训练确实非常“”。不过,这些孩子前往南极体验之前必须先接受4天短期训练。雅达表示,前期训练向考驾照前的培训一样,常重要的步骤。

  雅达的训练始于1968年。当时,他在奥地利的一处高山从事救援工作。那里,每年有25至35名登山者死于事故。雅达发现,这些死亡案例90%源于登山者缺乏技能。于是,他决定专门面向青少年开展训练。雅达说:“现在,很多家长关心孩子是否能适应生活。其实,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学会在大自然中如何。”

  事实上,如今已经有不少中国孩子前往南极探险。不过,他们的“南极之旅”与雅达的大相径庭。据国内相关机构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国的孩子大多有组织地参加“探险”,作为实习生加入到探险队中,其工作大多是作为助手或者志愿者,帮助进行资料搜集、观测天气等辅助性工作。当然,这些学生也有机会登陆南极,参加短暂的观察活动。同时,中国孩子的南极之旅基本上都由父母陪同,旅游的目的远大于探险、学习。

  雅达特别提到,中国人家庭观念强,外出旅游通常都是全家出行。但是,全家出行并不是孩子安全的。发生意外后,知道知识、知道如何逃生,才能降低。真正让孩子掌握技能才是安全的根本。其实,对于孩子而言,野外探险、体验都是游戏,他们更愿意去尝试。帮助孩子对有所准备,也是父母的一个重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