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子女教育> 文章内容

城镇化居民满意度调查:外来工子女教育期待突破?

※发布时间:2014-9-11 13:55:24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策划:佛山日报特别报道工作室

  采写:佛山日报记者邱乐昀、严晓莹、陈逸群

  8月28日,来自湖南在高明打工多年的陈小姐顺利获得高明区德信实验学校的批准,今年秋季,她的女儿将会转学入读该校二年级。问起转学的过程,陈小姐的回答显得很轻松:“原本是在南海广豪学校读的,但那边取消住宿了,所以就转过来。”

  在高明区,陈小姐女儿的案例不是个案。然而,在佛山全市范围内,由于外来人口激增、公办学位紧缺、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的教育要求越来越高等原因,仍有一部分“外来娃”面临着高额民办学费或无书读的窘境。在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如何正面现实,寻找突破点和出,我们仍需思考和探索。

  七成非户籍学生读上公办学校

  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增资扩建学校、合理配置教师……在《高明区非户籍人口子女入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情况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年来该区为解决外来工子女读书问题的多项动作。截至今年秋,该区仍了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学生入读公办学校100%免费。

  但在全市而言,高明区的普惠性教育是个特例。由于城市化过程所带来的中心城区集聚效应,在高明以外的更多区域,由于人口基数大、资源紧缺等问题,“有教无类”的梦想实现起来面临重重困难。

  据统计,截至去年,佛山市在校学生共66.6万人,其中非户籍生有32.3万人,其中入读公办学校的非户籍生则有22.9万人,占所有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生的7成多。

  “在全国来讲,我们仅次于苏州。”佛山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即使比起北上广,佛山外来工子女享受入读公办学校的比例也是较高的。从2013年起,佛山市实现100%外来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我们每年的教育投入有40%拨给了非户籍学生。”

  针对日益增加的外来人口,佛山各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多种措施解决非户籍学生的读书问题。除16类政策性借读生以外,2011年,顺德容桂在全市率先探索积分入学制,为外地学生提供公平入读公办学校的机会,目前已在全市各镇街推广。各类民办学校的建设,也为外来工子女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外来娃”本地就读需求仍有待满足

  然而,外来务工人员对孩子在本地就读的仍然十分明显。在本报进行居民满意度调查的过程中,禅城祖庙街道就有居民反映,希望“教育条件放宽,让外地人可以在本地读书”;而在顺德勒流及伦教,针对外来人员子女难以在佛山就读的问题,市民更是反映强烈。

  仅以高明为例,近年,该区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学生以年均12%~19%的速度增加。今年秋季,高明区荷城街道公办小学的入读条件就有所收紧,要求入读学生需在2014年3月底前已在本区幼儿园入读,且父母一方需在本区缴纳社保满一年。

  在顺德勒流,今年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报读公办小学达到2391人,解决入读1903人,最终解决近80%的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小学。而其他的孩子可能仍将面临入读民办小学的高额学费。

  在南海大沥,每年有4500个公办学校学位提供给外来工子女。保守估计,该镇每年需拿出数千万元用于这一专项补贴。然而,在大沥镇共8所民办学校中,仍有6所以外来工子弟为主,容纳学生1.6万余人,占大沥镇学生总数的26%。

  “解决入学问题,是留住产业人才的关键。”大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大沥镇相关部门专门进行了调查,发现相当部分外来工因子女读书难、读书贵而离开大沥回乡发展。

  满足新增教育存现实困难

  有报道显示,高明每年的教育投入占全区财政支出的39%左右,这一数字从2005年持续至今,有些年份甚至超过40%。“没有学生就没有家长啊!”荷城街育局副局长邓友初表示,致力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就是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在高明工作。

  然而,的财政支出始终是有限的,如果外来人口过分涌入,实现完全的教育服务均等化就会遇到明显的实际困难。外来娃们到底是“留下来”还是“回老家”?和家长同样面临着痛苦抉择。

  在采访的过程中,也有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向记者反映,部分外来工本已经满足了本市的入户条件却不肯入户,还要求子女要在本地享受同等的教育待遇,这对的资源调配提出了难题。

  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在不断地发展,城中人的现实更是与日俱增。尽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新增的教育不可能全部满足,但是,如何逐步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好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的矛盾,是接下来我们必然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佛山日报记者陈淑妍、蒋晓敏、阳桦、李晓燕对本文亦有贡献)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