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子女教育> 文章内容

涿州八旬教师不随儿子移外 要做家乡文化者子女教育

※发布时间:2014-10-23 20:58:13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八旬教师杜成娴 自编教材讲涿州

  不随儿子移外要做家乡文化的者

  燕赵都市报冀中版记者韩亚聪实习生魏晓须文/图

  燕赵都市网讯窗边十几年没有开过花的文竹今年却意外地开满了星星点点的小花,80岁的涿州老人杜成娴十分欣喜。然而,更让她欣喜的是,师岗位上退休24年后,她能又一次站在上。不过,这次她面对的是一群中学生,所讲的内容也不是她年亲时从事的语文和音乐教学,而是“用脚底下的泡磨出来”的涿州文化。

  唱民歌

  告诉学生对待文化要严谨

  “这是我给孩子们讲涿州文化前列的提纲,年纪大了,怕忘事。”10月20日,一走进杜成娴老人的家里,她就兴奋地拿着几张小纸条向燕都记者展示。

  15日,杜成娴受涿州市实验中学邀请,给300余名学生做了关于涿州文化以及她自己人生经历的。

  “我一开场就说,我给你们唱首歌吧,孩子们都特高兴。”杜成娴说,她给学生们演唱了一首《九一八小调》。《九一八小调》是一首经典的抗战歌曲,这也算是对孩子们进行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吧。”

  “民歌《落曲例》中有《嘉靖六年大水淹》的歌曲,有些人就容易记成嘉庆,这可是大错误。”杜成娴说,她曾花费很大精力进行核实。“我给孩子们讲这些是想让孩子们知道,对待文化要严谨,保持文化的真实性。”

  编教材

  讲涿州曲艺和人物文化

  我年轻时考上涿州师范,一个月给60斤面补助,这可把一家人都救了。”杜成娴说,“我是喝着涿州甘甜的水,吃着涿州的粮食成长起来的。”

  从1988年开始,她陆续编写了《十不闲与诗赋弦》《易学大师邵康节》《燕南赵北的传说》等数本关于涿州文化的图书。“涿州的十不闲是比较纯正的,我一直开玩笑说这本书是用脚底下的泡磨出来的。”杜成娴说,八十年代,她带着学生骑车、坐火车跑了和的很多地方,花费6年时间才写出来。

  “我给孩子们讲这几本书的内容,主要是想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家乡涿州,多接触一些家乡文化。”杜成娴说。

  不随儿子移外

  要做涿州文化的者

  “杜奶奶讲得太好了,通过杜奶奶的讲述,我更加解涿州文化了。”涿州实验中学初三学生方开开说。

  “几十年来杜老师都在研究涿州文化,还把涿州文化编辑成书。”涿州实验中学《青春风铃》主编代立然说,杜成娴是涿州文化的一张名片,让她给同学们,目的是把涿州文化代代相传。

  杜成娴告诉记者,她儿子想把她接到美国定居,但她不同意。“我离不开涿州。”杜成娴说,虽然独居涿州,但她并不寂寞,“整天有学生和朋友来做客。”只要身体允许,她会一直给孩子们讲涿州文化。

  (请刘女士领取线索费100元)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