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党的群众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红花岗区以“三同三实”为载体,“三进三民”为切入点,深入开展驻村工作,进一步推动了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红花岗区成立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并从各驻村工作组中选拔了30名组织纪律性好、能力强的驻村干部担任派驻村“第一”,为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扎实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驻村工作组队员的足迹踏遍了各村,通过民情走访,详细了解群产生活状况,紧紧围绕制约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群众脱贫致富,困扰群众安居乐业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性地逐一剖析分解,竭尽全力协调解决,对于难以解决的困难问题,以专题报告方式及时向驻村工作组及相关职能部门反应。
驻村工作组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从严统一。积极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活动,深入细致地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时让群众听到党的声音,有效地引导群众转变观念。
今年以来,红花岗区同步小康驻村干部走访群众3225人次、培训干部群众823人次、召开调研座谈会12次、帮助谋思出点子78条,协调项目15个,办实事好事103件、化解矛盾纠纷82件。
村支书蒋维仙一心为民谋发展
海龙镇桂花村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西郊,距离遵义市中心城区6公里,2004年,桂花村由原桂花村和栋青居合并,辖区总面积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1亩。
村支书蒋维仙说,村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开、公平、。为搞好支部团结,她始终以大局为重,尤其是村党支部后,她更是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政绩,日常生活工作中尽力班子团结,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支委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或个人说了算。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做到办事,处事公平,要事公开,在她的下,村里实行了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阂和疑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她高度重视发展工作,不断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把符合条件的2名年轻致富能手发展成为。
蒋维仙经常对班子讲“要致富,先修”,桂花村因海龙水库的修建,大部分土地及公被水库淹没,村民的生产生活仅靠渡船维持,给村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2013年经村支两委多次研究决定,要解决村民的交通运输问题,必须修通一条沿湖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桂花村经济收入来源短缺,蒋维仙多次向上级反应,并积极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大会一致通过使用本村集体土地补偿费,从汇川区董公寺镇交通村新修一条到桂花村的公,自此,桂花村村民多年来一直在市区两级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蒋维仙还带领桂花村的干部完成了付家坝、大犁、龙江、干田坝至乳品公司等4.5公里公硬化,使桂花村80%的村寨都通上了水泥。公问题解决后,蒋维仙考虑到大部分村民的土地被淹没,给今后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蒋维仙积极向上级反映,争取了后扶项目资金,对该村土地被淹没的170余名群众进行了就业培训,同时也推荐48名群众到遵义市各驾校进行驾驶员技术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解决今后生活的出。
驻村干部徐国庆走村串户访民情
驻村干部徐国庆在驻村期间扎实开展工作,践行群众线,积极参与村委工作,对于村民提出的疑问帮助解决,对于上下协调关系充分起到了纽带作用。
巷口镇中山村作为贵州省一级贫困村,每年村委收到的低保申请不计其数。认真开展低保复核工作,使低保政策入户能够公平、,是驻村干部的重要职责之一。
中山村驻村干部与委会干部分别对全村72户、112人进行入户调查。走访到平寨组赵子国家时,眼前的景象立即揪住了大家的心。赵子国夫妇均已年满80岁,儿女长期在外务工,属典型的空巢老人。目前还住在砖土结构的瓦房里,昏暗的光线、潮湿的墙面、破旧的窗户与屋外的明媚阳光、满园春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所处恶劣,给本来患有严重关节炎的夫妻俩更是雪上加霜,让他们根本无法从事基本农活,更不要说解决温饱问题。
掌握情况后,驻村干部立即与村支两委协商,对赵子国开通绿色通道,立即将其纳入2014年低保户。对村委干部们解决了眼前的困难,夫妻俩热泪盈眶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呀。
目前,环城快线巷三公段在巷口镇中山村顺利开工。由于工期短,工程艰巨,急需从万里组李明芬屋后经过架设高压电杆提供电力支持。由于前期工作解释不到位,户主李明芬不能理解重要性,以风水等理由施工。
驻中山村干部徐国庆了解后,立即与该村副主任罗文贵一道赴工地协调纠纷。对于李明芬的,罗文贵同志耐心的给她做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用科学知识合理地解释了“风水”一说。徐国庆则与施工方积极协调赔偿方案,并答应按关政策,给予一根电杆洞150元,一根拉线坑120元的标准对其进行补偿。
对于村干部科学、合理解释和解决方法,李明芬高兴答应积极配合工程。
驻村医生邱晓惠争做“十员”
今年3月以来,来自遵义市第五人民医院的驻村干部邱晓惠与坪桥村“两委”一道深研细究、走访摸排,与群众倾心交流,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惠农政策送到农户中,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转变作风,切实践行群众线,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我觉得践行群众线就应该找准角色,摆正,树立驻村工作的良好心态。”驻村工作开展以来,邱晓惠紧紧围绕“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工作主题,认真做好“十员”,当好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的员、普法教育和方针政策的宣传员、新技术推广的、职工增产增收的、职工群产生活的服务员、社情和科学决策的调研员、党群和干群关系的联络员、邻里家庭纠纷和群众矛盾的调解员、干部廉洁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员、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的“运动员”。
她自觉地将自己看作村支两委一员,既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开展工作,又根据工作组的职责实施驻村工作计划。
邱晓惠说:“践行群众线需要深入调查,摸清民情,把基层工作当作战斗来完成。”实践中,她把帮扶基层群众当做一项长期任务,切实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走访,邱晓惠了解到坪桥村群产、生活状况以及、困难户的情况,帮助他们一起进行春耕备耕生产,和他们一起拉家常,并详细进行记录,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逐个帮助解决,帮助消除他们心中的和疾虑。
针对目前坪桥村农民失地失业失利的现状,邱晓惠积极协助村委组建村实体经济公司,帮助办理组建实体公司所需手续,解答村民疑问,宣传相关政策。认真开展群众走访和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积极协助村委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疏导,全力化解矛盾纠纷,社会秩序和谐稳定。根据坪桥村目前拆迁、道建设、房屋修建、低保评审纠纷较多,矛盾突出的实际情况,她积极帮助解答拆迁,赔偿补助、低保政策,参与有关矛盾纠纷的协调处理。她了解到坪桥村堡林坡34户9年前失地搬迁至今未取得房产证一事后,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迅速形成调研报告,并向上级部门进行呼吁。目前,此事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房产证正在积极办理中。
“背篼”罗文才二十六年扎根山乡
“他每天就像‘背篼’一样,躬起背背干哟!哪家水管坏了,哪家电线短了,哪家扯皮,他都要去管,在这里干了26年,大家都离不开他了,真是实实在在的‘背篼’。”巷口镇年过七旬的张大爷这样评价他眼中的巷口所罗文才。
说起罗文才,红花岗区巷口镇的村民们无不交口称赞。罗文才工作所在的巷口是个地道的农村所,属于二类小所,人员满员时也不过5人,辖区面积却有51平方公里,有4个行政村,1.4万余人,村民们大多以山区居住为主。到目前为止,巷口所的辖区仍有个别村落不通公。面对这样的工作,罗文才却鼓足了干劲,“在岗一天,就一定竭尽全力为民服务!”罗文才这样说,也这样做了。
26年的历练就是最好的证明。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罗文才用26年的时间,走遍了巷口镇的村村寨寨,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树林荒山都有他工作的身影。“只要你说出巷口镇的某个地名或是人名,他都了如指掌,真是咱们镇上不折不扣的‘活地图’。”村民们这样说。
罗文才不仅对村民们用心,对外来群众也用以同样的真情。在6月一个大雨倾盆的深夜,两个操着外地口音,急得满头大汗的驾驶员闯进巷口向罗文才询问况,“同志,我们从贵阳运输建材到遵义新修的北环高速四工区,都走了一天,怎么还没到?”“别急,别急,坐下喝口水慢慢说。”罗文才为两位驾驶员递上了纸巾,用温和的言语安抚了他们焦急的情绪,然后走出办公室,看到他们驾驶的是一辆重型货车,货物载重较大,车身又长,于是,他心里就想着,“大雨后的山崎岖难寻,会不会让他们再次迷?会不会因此发生交通事故?”想到这里,罗文才果断地坐上了货车为他们带。时间一秒一秒过去,罗文才凭借自己平时在走访巡逻中积累的经验,带领两名驾驶员先从巷口往高桥,再从高桥转到金鼎山镇,一上,哪里有个坑,哪段宽窄,罗文才都先告诉驾驶员,让驾驶员提前做好行车线的选择,当他们到达金鼎山镇时,天色已泛白,经过长达4小时的跋涉,罗文才终于将这辆大货车顺利带到了目的地,还没等两个驾驶员开口道谢,罗文才已踏上了……
编后
在群众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红花岗区以干部下基层为抓手,周密部署、精心统筹,标准不走样,创新举措走前列,把“立说立行立改”贯穿始终,取得了初步成效,先后得到省委第二督导组和省活动办检查组的充分肯定。
在制定全区总体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该区对干部实行分类指导,形成“1+3”活动方案,并同步组建16个行业指导组,确保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镇(街)、村(社区)和“两新”组织开展活动各有侧重、有的放矢,切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驻村干部以党的群众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利用民情台账、民情信箱、“三进三民”活动意见征求表等载体,深入群众,走访到户,耐心倾听群众的声音和意见,宣传了党的政策,梳理了一批意见,解决了一批问题和矛盾,为解决板桥村的民生与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活动中,驻村工作组还在村级办公阵地设置驻村工作组公开栏,及时公开驻村工作组姓名、照片、职务、联系方式、驻村工作期间去向,并发放了民情联系卡,方便群众随时随地联系驻村干部,截至目前,全区驻村干部发放群众联系卡约1600张。(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