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百姓新闻> 文章内容

百姓新闻电视民生新闻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4-9-26 0:28:57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近十几年来,类似我们太视的《发现》、《新闻快车》等民生新闻栏目,在全国各级比比皆是,其节目表现形式上都体现了“平民视角”和“平民语言”等特点,很接地气,因而受到广大观众青睐。这类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在关注群众的状况、喜怒哀乐的同时,充分运用先进的手段,以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了电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其感觉真实、亲切,感觉确确实实是在为老百姓服务,为老百姓说话。

  民生新闻之所以有着广大的土壤和观众基础,首先是因为它关注民生,贴近百姓,平民化色彩浓厚;其次,这类民生新闻是在正确的导向下,以服务化的来关注生活,使新闻变得可看、管用;再次,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是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扫描;最后,民生新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与各地的自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密切关联。

  如今面对网络等新型的蓬勃发展,电视民生新闻也面临关注度下降、受众流失等挑战,亟待进一步提升、完善和创新。

  (一)创新节目形式,提升报道深度和广度。

  目前,各的民生新闻节目不单栏目名称极为相似,而且从节目框架到策划思、从内容到主持风格与表现形式都大同小异,可谓“千台一面”。个别“民生栏目”只是一味地报道一些、邻里纠纷等琐事,仅满足于对事件进行简单记录,流于表面,缺乏思想广度和深度。究其原因,是缺乏创新形式、不会挖掘题材、不善于拓宽领域所导致。

  民生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的特点就是它关注“民生”,在节目编创方面,我们的节目编创人员,要遵循“关怀民生”的特点,善于选择独有的视角、以富有特点的电视表达方式,来传达自己独特的见解,以避免“同质化”现象;在新闻播报方面,我们可以尝试将本地方言、评书等百姓喜闻乐见的播报形式引入新闻当中,使节目播报形式本土化、多样化;在新闻评论方面,可以寓庄于谐,不失幽默、风趣,让观众在耳目一新中受到启迪;在观众互动方面,可以采用电视、博客、播客、微信等形式与观众互动,让老百姓参与到节目的制作当中来,甚至还可以让观众自己制作某些节目,只是对其进行把关、修改、。

  (二)提升节目品位,强化“家办台”的方向。

  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一些民生新闻对、、凶杀内容趋之若鹜,在制作手段上存在娱乐化倾向。为追求收视率,甚至让一些低级、不堪的东西荧屏。民生新闻应该承担社会责任,避免将新闻事件庸俗过度炒作,发挥好主流的作用。

  民生新闻要把正确的导向放在第一位,防止低俗化倾向,让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的民生新闻唱主角。这就要求我们要强化“家办台”的方向,有强烈的性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把正确的导向放在第一位,多深入基层,多走、多看、多访、多想,纵深拓展,主流价值观念,从而节目较强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格调,提高节目的文化含量与社会品格,彰显主流强大的文化整合能力。另一方面,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加强与兄弟台和其他的合作和互动,整合新闻资源,实现跨区域联合,在开阔本地观众的眼界,提高其收视兴趣的同时,丰富自己的节目内容,打造自身优质的民生新闻品牌。

  (三)讲究职业,干预事件。

  长期以来,我们的记者在报道民生新闻时,因为人文关怀等因素的影响,感情的天平往往倾向于,带上了鲜明的感彩,总是缺乏冷静细致的思考,缺乏“与人”的宽容态度。其结果表现在:采访不客观,于当事人的片面之辞,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便迫不及待地发出报道;打着人文关怀的旗号,不问对当事加;以“为民代言”自居,但却不去寻找能够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办法等等。凡此种种,导致“民生新闻”在一些监督事件的报道上,存在片面地宣传,有失客观的“”现象。进而影响对、立法、司法的态度,不得不让我们。

  在民生栏目上,编创人员一定要站在高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以专业主义的核心价值作为报道标准;一定要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导向和报道立场的中立性,保持对社会的丑陋现象进行揭露的监督特色;一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立足于民,取之于民,不带个人和感彩,客观平衡地反映事实,报道事实的,为提供尽可能翔实、客观、的报道,从而实现民生新闻“为服务”的目的。

  电视民生新闻诞生至今,有如破竹之势迅速发展,基本上占据高收视率和高市场份额,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体现出其许多不足之处,这就对我们的编创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电视新闻从业者应该逐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发扬新闻专业主义,不断创新节目形式,当好“把关人”,抓好民生新闻“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关怀”的本质,结合地域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趋势的“人文关怀”之,使民生新闻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作者:太原 祖海星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