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佩清
贛西晚報記者
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不斷崛起,傳統紙媒正面臨著壹場前所未有的挑戰。對於許多受衆來說,微信除了發揮社交功能之外,在新聞信息傳播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爲應對來勢凶猛的新媒體沖擊,作爲傳統媒體的報紙,如何運用報紙微信平臺做好民生新聞報道,如何更好地反映百姓生活、正確引導輿論、爲構建和諧社會發揮應有作用,就顯得尤爲重要。
互動常態化,民生新聞以內容爲王
微信是報紙品牌和內容的延續。作爲壹個地方媒體,報紙微信的最大特色就是親切、實用、接地氣,重視生活服務類的活動和資訊,突出與讀者的互動交流和參與感。想推動紙媒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還是要堅持“內容爲王”,充分發揮各個報紙權威、專業和品牌的優勢,與微信等新興媒體的優勢結合,創新內容生産方式,豐富內容呈現方式,並充分利用微信的互動功能,以及時、便捷的方式與受衆進行互動交流,做大做強民生新聞。
《贛西晚報》和衆多的都市報壹樣,註重民生新聞報道。爲了應對新媒體帶來的沖擊,該報今年還加強了民生新聞報道過程中與報紙微信平臺的互動參與,走近普通老百姓,與他們互動,給予他們更多的話語權,讓他們充分發表想法和意見,並通過報道來反映“民聲”,這不僅有利於報道好民生新聞,而且拓寬了報紙自身的發展空間,真正做到傳播宜春聲音、關註市聲。
今年以來,該報針對微信平臺市民的維權難現象展開了全面深入的調查,報道刊發了壹大批如《房屋外牆保溫層脫落,“這房子是紙糊的嗎?”》、《開發商不見蹤影,“白領公寓”房産證“難産”》、《公用排水管水倒灌,家中木地板“泡澡”,“我家的損失誰來賠償?”》等新聞,不僅有鮮活的現場,也有記者多方的調查,使得這類貼近百姓實際的新聞報道在廣大讀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獲得了讀者的好評。
服務無縫隙,專家解讀讓群衆聽得懂
現代媒體,早已過了只是簡單進行信息傳播的階段,現在更多的是需要爲受衆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務。無縫隙地爲廣大的受衆提供各方面的服務,也是報紙實現新聞“三貼近”最便捷的徑,最有效的方法。
今年7月,《贛西晚報》爲了更系統、更全面、更規範地服務受衆,每期都在3版民生新聞版面上開設了《傳聲筒》、《回音壁》專欄,並在報紙的微信平臺上同步推出。只要是老百姓反映和咨詢的,諸如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等,都會成爲關註的焦點。大到重大民生政策的解讀,小到爲老百姓如何辦證,哪裏的燈不亮,哪裏的下水道堵塞……凡是老百姓需要的,並通過報紙的熱線電話和微信平臺反映過來的,《贛西晚報》的記者都會不遺余力地向相關專家、相關部門請教,通過多種方式做好服務和回複,讓公衆更好地知曉、理解,提高政策解讀和反映問題的針對性、科學性、權威性和有效性,讓群衆“聽得懂”、“信得過”。
微信與網絡壹樣,內容包羅萬象,有真也有假。《贛西晚報》從今年7月開始特開設專欄《這是真的嗎?》,就壹些與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信息,進行調查,告訴大家。如《藿香正氣水敷肚臍能退燒?》,《手機隱藏5大秘密?》、《冬病夏治能包治百病?》等微信朋友圈裏不時傳出的壹些難辨的信息,該報記者也是服務至上,請相關專家權威辟謠,爲衆多的讀者所接受、所喜愛。這些新推出的民生新聞中的服務新聞,看似瑣碎,但因爲牽涉面廣,服務精准,比那些所謂的重大新聞更容易被老百姓喜愛和接受。這樣的新聞板塊和新聞內容,不僅豐富了報紙內容,活躍了報道形式,還大大增強了報紙的影響力、凝聚力、親和力。
臺灣食用油制造廠10月底開始實施強制性檢驗
陳前幕僚:年底選舉對民進黨有重大影響沖擊
學生未寫完作業被罰起立蹲下千次 老師含淚後悔
馬英九訪金門被指“5分鍾快閃” 臺軍:絕非事實
施明德:見連勝文並非密會 談話內容單純未提選舉
臺科研經費管理問題多 動用“錦衣衛”管控經費報銷
美專家譏諷臺自制潛艦像棺材 臺“駐美代表”駁斥
兩岸網友熱議陸生納健康保險:本就不該是問題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