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百姓新闻> 文章内容

政协双周会关注融合 超6成新闻业青年却想转型_百姓新闻

※发布时间:2015-5-19 21:30:37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全国政协主持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昨日(5月7日),在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推动传统和新兴融合发展”被提上议程。全国政协主持会议并讲话,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发言。

  如何推进传统和新兴融合发展,是每一位从业人尤其是传统从业人不得不关心的问题。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会长杨波就曾说过:“在人们还没弄懂传统互联网的时候,移动互联网来了;在人们还没弄懂移动互联网时,大数据时代又来了。”于是我们看到,新兴做得风生水起,而传统也不甘落后。互联网为传统带来的,是一次质的飞跃。

  为助融合 委员提出多条意见

  如何做好融合工作?一些全国政协委员:

  第一,方式要变化,内容和表达方式要创新;

  第二,对新和传统的要求要变化,新要有“造血”功能,要有盈利能力;

  第三,技术发展建设要变化,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开发,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和推动融合发展;

  第四,对新闻信息的版权管理和侵权案件的审理要变化,切实加强新闻版权法制建设,加大对版权的力度;

  第五,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要变化,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大胆起用年轻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程蔚东。(资料图)

  融合眼下最为关键的是人才

  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程蔚东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融合眼下最为关键的是人才。

  程蔚东认为,融合太需要懂得新闻规律和现代(融合了的)诸多科技元素的新闻人才,太需要懂得大众心理和接受方式的人才,太需要懂得运用现代的领导人才。

  在我国,仅以电视为例,目前我国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达到6亿台,观众总数突破12亿,有86.4%的几乎每天都会收看电视。我国网民已达6.49亿,手机网民也有5.57亿,手机上网已达85.8%,超过传统电脑。“上网”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崭新的网络生活现象。一段微视频、一句流行语,都是微动力,都可能成为引起风暴的蝴蝶扇动的翅膀。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要有大批的人才研究和懂得人们面对融合了的的接受心理和接受习惯,从而做出在内容和表达上的调整,使得融合了的真正成为人与社会的媒介。

  迫切需要人才,已经成为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所基本认同的观点,而新闻的从业状况究竟如何?恐怕并不乐观。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超6成新闻业青年想转型

  据青年报消息,2014年前后,共青团市委青年1%抽样调查课题组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及多家新闻机构,在70家报刊、电视、出版社等新闻出版机构开展了调研。这次调研的对象是指年龄在16至35岁之间,与新闻机构建立了人事或劳动关系者,包括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员等,不包括技术制作、专职摄像或摄影、后勤和行政人员等幕后工作人员。调研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45份。

  调研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比例,推算市记者约有0.8万人,编辑约有3.6万人,播音主持约有0.1万人,总计约4.5万人。团市委的报告显示:尽管对自己的职业满意度较高,但仍有64.2%的受访者有职业转型的想法,其中36.6%的人想当大学教师。而只有19.6%的人想继续从事新闻这个行业。报告分析认为,新技术、新对传统空间造成冲击,从业青年面临职业挑战。

  新闻从业青年普遍感觉面临较强的竞争压力,这种压力是复合性的,但主要还是来自工作和经济两方面的压力。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数据显示,49.6%的人感到自己目前“压力较大”或“压力非常大”,认为“没有压力”或“压力很小”的仅占12.6%。其中,工作方面的压力占到39.7%,经济方面的压力占32%,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调查显示,新闻从业者从事的是高强度的、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工作8小时到10小时的占53.9%,超过10小时的占13%,在大多数中超时加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上班加上往返通勤,超过50%的人每天要超过12个小时。

  在受访者中,有40.4%的人认为自己“比较健康”或“非常健康”,认为自己“一般健康”的占47.7%。“身心状态感觉比较疲惫”的占38.6%,“感觉很疲惫”的占7.7%。调查显示,新闻从业青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奔波的工作性质使很多人无法拥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无法按时就餐,处于“亚健康”状态。

  31.2%的人选择了不满意或常不满意自己的经济收入。在问及“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因素”时,有71.1%的青年新闻从业者表示是“薪酬”,在大多数实行的底薪加稿费制度下,记者的收入缺少成长性。老记者写稿少,收入不如新记者是常有的事儿。35.3%选择改善新闻从业者的收入水平是最能促进中国新闻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面对困惑 新闻业青年将何去何从?

  有从业者说过:”这是一个赚钱的时代,不是一个做记者的时代”。然而,如果这些担任社会“眼睛”与“”的记者纷纷转型,那么谁还能为我们监督社会、发掘、报道我们最需要的新闻呢?

  前不久,在记者编辑们的朋友圈中热传的《普利策新晋得主,无钱付房租转行做公关!》刷了屏,这篇新闻的结尾处,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究竟是新闻业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恐怕这也是从业者乃至全体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网政协整理编辑,资料来源:新华网、中国青年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