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网记者就如何辨别虚假新闻,如何冷静客观面对和处理舆情事件,网络如何自律、从业人员如何提高自身素养等问题采访了陕西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张琳。
辨别虚假新闻 要客观不能
张琳表示,开展打击新闻和假新闻专项行动,反映了时代要求,合乎百姓。但是辨别新闻的,不能主观臆断、偏听偏信。认定报道失实,必须有客观真实的,既不要被报道所左右,也不能一边倒的涉事单位说啥就是啥。作为监管部门,要客观、要,要深入调查了解,立足实事,求证,不可无原则的袒护。既要核查事件的真实,还要考虑历史的真实,进行科学判定。
张琳也提醒被报道的涉事个人或单位,“要拿起法律的武器自身的权益,不能。”对造假者的不追究,也是一种。新闻和假新闻之所以屡禁不止,除了记者采访的不到位、故意造假者的不当心态、打击力度的不够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当事者“息事宁人”和“花钱买平安”的心态。涉事单位若发现是假新闻或涉嫌,要及时举报,主动配合监管部门进行查处。
必须慎重,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拿事实说话。
面对监督 领导要有承受力
关于党委如何面对新,做好网络舆情事件处理,张琳提出了自己的。
监督有利于推动和改进工作,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已是不争的论断。加强监督也是党和的方针要求,因此,面对的监督,部门或被监督对象首先要重视,持正确的心态,不能一开始就从心里、抵触,甚至认为是在故意“找茬”。特别是作为领导干部,更应摆正自己的,坦然面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报道中所提到的问题,确实存在的就要积极改正,能解决的就不能。若报道中确实存在偏差、有歧义,就应及时沟通、及时。
张琳认为,进入深水区,社会矛盾交错复杂,提高执政为民的水平,监督就必不可少。因此,领导干部面对和监督时,一定要增强承受力,敢于担当,对舆情不误判、不蛮干,不做上的完美主义者。
杜绝虚假新闻 就要不断加强职业
“从业人员在防范假新闻、新闻等方面,首先是遵循职业操守,一定要有实事求是、客观准确的职业。”张琳认为,从业者看问题、写报道,不能片面,要客观,用联系的、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不搞以偏概全、不能以点带面。同时,要落实总编辑负责制,完善制度,规范采编流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或杜绝新闻和假新闻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张琳说:“现在的网络从业人员都比较年轻,有和活力,但社会阅历相对较少,对好多事情还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面对网络这个海量化的信息平台,时效性要求又特别强,一时的疏忽或差错也在所难免。但决不能为了吸引眼球,为了提高点击率,而在新闻辨别和筛选上放松或被利用。”
张琳表示,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把握新闻规律,增强自身辨别能力和责任感,是杜绝虚假新闻发生的治本之道。他希望各网站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多开展学习培训活动,鼓励年轻人多学、经济、法律、历史等知识,不断拓展业务能力,提高综合素养。(邓楠整理报道)